本次中药资源普查对吉林省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掌握了我省野生中药资源种类、资源量及其次开发利用状况,比较全面地了解我省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采取统一部署、明确责任的省级管理模式 我省率先建立了省、市(州)、县(市)、镇(乡)、村五级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运行机制。在成立了省普查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后,又依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确定了省级中药资源普查技术专家指导委员会。为加强对普查队、内业整理队工作的管理,提高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质量,我省组织61支普查队、3支内业整理队填写《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项目任务书》,进一步量化工作任务、明确完成时限,加强对各普查队、内业队工作进程的管理。为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农业厅、吉林省卫生厅、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吉林省畜牧业局联合发文,要求各县(市)政府各部门积极配合各普查队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工作。同时,省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成员、各普查队长,先后到61个试点县进行实地走访,召开市(州)中医药管理局、试点县政府领导、试点县卫生局(中医局)领导及相关成员参加的项目对接会。资源普查对接督导工作,加强了各普查队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接洽工作,解决一系列的普查实际问题,为我省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组建专业的技术队伍 我省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负责本项目的具体实施,组织省内十余所大中专院校及科研单位作为项目的协作单位,协助本项目的完成。采取外业与内业分别建队的模式,组建了61支外业普查队及三支内业整理队,包括植物标本队、种子标本队、药材标本队。每个普查队至少有1名植物学或生药学方面的专家,以保障野外普查工作的准确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普查队成员间做好明确分工,样方、植物摄影、信息记录、数据填报、标本压制、信息联络等均有专门人员负责。同时,从基层科研单位中吸纳当地科技人员作为普查队员,便于其发挥其自身优势,有利于普查工作的开展。
3.开展专项调查研究 为做好我省优势与特色资源研究,开展了资源普查专题项目研究,成立了“人参”、“鹿茸”、“哈蟆油”三个专项队。2012年7月,我省与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人参种质资源专项普查项目,针对我国人参主产区吉林省开展了人参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此次人参专项普查动用10辆采样车,35名科研人员,耗时近三个月,途径21个县市,97个乡镇,走访372个行政村,深入987块样地,采集样本29116个,整理视频资料近千段,照片近万张。共取得基因组DNA叶片样本936份、基因组RNA样本314份、代谢组人参叶样本496份,代谢组土壤样本915份,代谢组种子16份,果实3份,药材4份,腊叶标本样本4115份。基本摸清我省人参资源现状。
4.初步建设了吉林省代表区域中药标本数字化信息平台 目前,所有采集的数万份标本实体和照片正在进行声影像数字化处理,已有110种吉林省大宗常用中药材的图文信息,通过计算及其相关程序的处理,上传至信息平台中。平台建设完成以后,可在线查询吉林省大宗常用中药材相关的图文信息,动态监测站调查的我省中药材的产量、流通量、质量、价格等信息以及对我省中药材进行区划研究的相关成果。平台的建设,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也为农民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提高了我省中药材种植的整体水平。
5.开展吉林省重点中药材内在质量评价 为了做好普查成果的承接与转化工作,经省技术专家委员会决定,依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的要求,对于资源普查中不同产地、大宗传统中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包括性状鉴定、显得鉴别、检查及含量测定等项内容。目前,已评价了人参、西洋参、升麻等近10种药材的区域质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