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药资源调查工作成果
2012~2021年,吉林省全面开展了61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从行政区划上覆盖了全省。截至目前统计,全省共计完成普遍调查品种1564种,其中按国家规定的350个重点品种中,我省有129个;采集植物标本实物1564种,34837份;药材标本实物685种,5448份;种子标本实物491种,2786份;拍摄各类图片28.2万张。据本次开展的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截至目前,吉林省内共调查和采集到的药用植物有1564种,与1983~1986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所获得的药用植物1410种相比,数量增加154种,说明吉林省植物类中药资源的品种在数量上比上一次普查有所增加。
吉林省大宗中药材栽培品种达23个,种植面积约250.95万亩,超过万亩的有人参、西洋参、五味子、轮叶沙参、刺五加、平贝母等品种,千亩以上有12个品种。全省有近百种中药材常年交易,每年交易量约1.5万吨,其中单个品种超过千吨的有穿山龙和五味子。61支普查队共调查县域内卫生院、村诊所150余所,调查民间医生及群众1000余人,调查累计获得485条中药传统知识应用。
2.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调查成果
2012年以来,全省各普查队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关于中药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调查》函的要求,积极地开展传统知识调查工作,对各县域内的乡(镇)卫生院、村(屯)诊所、民间医生、普通群众等进行调查。全省61支普查队调查县域内卫生院、村诊所共150余所,调查民间医生及群众1000余人,调查累计获得485条中药传统知识应用。从传统知识调查的结果和调查过程中发现,由于很多处方涉及保密,多数被调查者不愿意配合调查,很多普查队未能收集到更多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信息。通过传统知识调查了解到,省内对传统知识的掌握和使用极其稀少,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不足。
3.省级中心和监测站工作成效
为组织实施好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专项“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原料资源调查和监测项目”,我省在充分考虑地理位置和中药资源情况下,在长春中医药大学建设了吉林省中药原料质量监测技术服务中心,下设抚松站和通化站两个监测站。通化监测站位于通化县聚鑫开发区人参产业园,抚松监测站位于抚松县万良镇万良大街人参交易市场院内。
中心和监测站承建单位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以签约合作形式共同推动监测站的建设与运营。监测站直接由省级中心进行管理,并在省级中心指导下开展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系列工作。中心以我省现有国家平台的专家委员会成员为班底,吸纳本省现有相关技术人员,成立省级中心技术专家委员会,采取“三级”审核模式(即工作人员——技术人员——专家委员),对各监测站上报的资源监测信息及拟开展的技术服务质量进行审核,以确保中心开展的各项工作质量,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服务,促进中药材产业发展。
根据本区域中药材生产特点,我省选择人参、五味子、桔梗、天南星、龙胆、威灵仙、平贝母、淫羊藿、刺五加、黄芪、穿山龙、鹿茸、哈蟆油等15种中药材,开展各监测点区域内中药资源的动态监测,并监测分析中药资源动态变化趋势。目前,省级中心和两个监测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各项规章制度已经健全,已运营4年,累计向国家资源中心上报我省中药资源动态变化数据4万余条,为我省中药产业发展方向和资源保护提供策略指导。
此外,省级中心通过开展宣传、市场调研、技术培训、质量检测等服务活动,与监测站构建了吉林省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服务体系框架和中药资源动态监测预警体系,并在我省中药“精准扶贫”、原料质量可溯源和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4.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保存圃工作成效
(1)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根据我省中药资源优势与分布特点,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采用主基地加分生产基地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覆盖全省范围,提高社会效益。我省以长春中医药大学为中心,联合吉林省昌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紫鑫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有限公司、吉林省北佳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北老关东玉竹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吉林省盘古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共同合作,在通化县、集安市、靖宇县、抚松县、柳河县、长岭县建设国家所需基本药物重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6个生产基地。以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为主要技术依托,建立了吉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研究与技术服务中心,并以6家中药材种植企业为核心生产基地,加强对吉林省珍贵、大宗常用、道地药材的种子种苗繁育和中药种质资源的保护,促进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国家基本药物所需重要中药材种子种苗(吉林)繁育基地总规模为14126亩,土地所有权明晰。其中,吉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研究与技术服务中心38亩、主基地昌农实业(柳河基地)2180亩、紫鑫药业(通化基地)2400亩、康美新开河(吉林)药业(集安基地)2939亩、北佳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靖宇基地)3200亩、中北老关东玉竹产业(抚松基地)2500亩、盘古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长岭基地)869亩。
目前,基地的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展了朝鲜淫羊藿、龙牙楤木、紫衫等6个品种的繁育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康美新开河公司(集安基地)培育完成的人参新品种“新开河1号”已经进行了大规模、规范化种植的示范推广,实现了“新开河1号”人参种子种苗的产业化推广,从源头上保证了产品质量,为吉林省人参产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2015年,吉林省中北老关东玉竹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抚松基地)与长春中医药大学联合选育优良玉竹品种“玉立一号”,通过省农委品种审定,获得品种审定证书,2016年该品种得到扩大推广;制定完成人参、五味子、玉竹、刺五加、威灵仙、穿龙薯蓣等25个品种的种子种苗质量标准、种苗繁育和生产技术规程;紫鑫药业(通化基地)、康美新开河(集安基地)均为上市公司,检验检测技术力量强、设备齐全,完全能够达到种子种苗检验检测相关要求。 老关东(抚松基地)、北佳(靖宇基地)、昌农实业(柳河基地)全面与吉林省种子种苗繁育研究中心检测实验室合作,基本达到相关要求,可以完成各自基地的种子种苗相关检验检测工作;紫鑫药业(通化基地)已培育出优质、抗病的人参种苗,采用多种合作形式促进人参种子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老关东(抚松基地)开展了长白山玉竹人工种植基地项目,成功带动抚松、长白、敦化等地开发建设玉竹基地,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北佳(靖宇基地)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4000亩,仅2016年就销售五味子种苗50万株、黑果腺肋花楸和黑枸杞120万株。显著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带动周边农户致富道路。昌农实业(柳河基地)带动农户种植了近2000亩的黄精、苍术、赤芍等品种,建设期间仅用工就达到5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致富效益显著。
(2)保存圃
吉林省重点药用植物保存圃建设在长春中医药大学整个校园内,以七星百草园为主,校园其他地区为辅,百草园占地面积37086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31876平方米、水域面积5210平方米,由北药园和南药宛两大部分构成。
2015年以来,保存圃进行了大量的引种及驯化工作,北药园主要引种栽培了北方植物物种400种,其中吉林省重点药用植物122种。南药苑建有无土栽培区、立体栽培区、种苗繁育区、华北区、西北区、怀药、浙药、广药等区域,引种栽培了南方药用植物117种,如砂仁、通草、厚朴、黄柏、辛夷、沉香、白术、血竭等。保存圃的繁殖方式主要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每种药用植物至少保存50株以上,有性繁殖每种药用植物保存至少5平方米,并保存相应的种子。
吉林省重点药用植物保存圃已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也是我校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实习实训基地。近三年,保存圃累计承接了全国中药传承人才、种植技术等培训450多人次,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相关专业本科实习实践1200余人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长春市中小学生、日本、俄罗斯等参观访问团3000余人次。整理制定了人参、五味子等24个品种的种子种苗质量标准、规范化栽培等优质种源培育与保存关键技术,并在吉林省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生产基地进行了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