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药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完成情况/

普查工作及成果对比分析

2021-11-05

1.三普、四普中药资源变化与原因分析

1)资源数据变化  据本次开展的中药资源普查显示,吉林省内共调查和采集到的药用植物有1564种,与1983~1986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所获得的药用植物1410种相比。在数量上增加了154种,说明吉林省中药资源的品种在数量上比上一次普查有所增加。在品种上,增加了90科281属439种,其中药用菌物6种,药用植物433种。新增加的药用品种以菊科居多,共66种,占比15.0%,其次分别为百合科(5.9%)、蔷薇科(5.6%)、豆科(4.3%)、毛茛科(4.3%)等,共包含重点普查品种12种。

但相对吉林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结果,同时又减少了111科197属285种,其中药用菌物90种,药用植物195种。减少的药用品种以多孔菌科居多,共16种,占比5.6%,其次分别为豆科(4.2%)、石蕊科(3.5%)、葫芦科(3.1%)、菊科(3.1%)等。

2)资源变化原因  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相比吉林省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本次药用菌物资源普查力度不强,品种数量下降83种,由于调查时间不够充分、资源周期长及分布广泛等一些原因,无法全方位的反映吉林省药用菌物资源的现状和动态变化。

②吉林省第三次普查的品种中包含较多无野生分布的栽培作物,例如生菜、落花生、番茄、洋芋、丝瓜、西瓜、辣椒、胡萝卜等近40种,本次普查均不再记录。

③吉林省第三次普查的品种中亦有本省无野生分布,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例如胡卢巴、菘蓝、加杨等数种。

④部分第三次普查的品种为国家、省级濒危保护物种,野生数量稀少,本次普查未能有效记录,如萍蓬草、朝鲜崖柏、斑点虎耳草、牛皮杜鹃、尾瓣舌唇兰等20余种。

此外,调查发现,麻黄、防风等一些常见野生中药材品种蕴藏量急剧下降或濒临灭绝,穿山龙、北豆根等一部分大宗中药材品种的蕴藏量明显减少。主要原因是人口不断增多、占用了部分林地等土地资源、畜牧业的发展破坏了草地资源、化肥和农药的大规模使用破坏了生态环境以及人为的其它因素等等。

2.中药材种养殖变化情况

在建国初期,我省中药材生产仅限于人参、平贝母、桔梗等少数几种,90%以上的品种和收购量均采自于野生资源。随着野生资源的大量破坏,在1957年以后开始了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引种试栽工作,至改革开放初期,已有40余种中药材引种成功。

本次调查可知,吉林省大宗常用中药材种植品种23种,种植面积约250.95万亩。种植面积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人参230.08万亩(91.68%)、西洋参7.62万亩(3.04%)、五味子5.50万亩(2.19%)、黄芪1.50万亩(0.60%)、赤芍1.37万亩(0.55%)、苍术1.0万亩(0.40%)、刺五加0.83万亩(0.33%)、防风0.48万亩(0.19%)、平贝母0.45万亩(0.18%)、返魂草0.40万亩(0.16%)、白鲜皮0.38万亩(0.15%)、桔梗0.38万亩(0.15%)、甘草0.20万亩(0.08%)、轮叶党参0.20万亩(0.08%)、穿山龙0.15万亩(0.06%)、百合0.10万亩(0.04%)、玉竹0.10万亩(0.04%),其他药材种植面积0.21万亩(0.08%),共计6个品种,包括龙胆0.09万亩、细辛0.05万亩、天麻0.03万亩、淫羊藿0.02万亩、红景天0.01万亩、山楂0.01万亩。


  • Copyright © 2021 - 吉林省中药资源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网站地图
  • 电话:0431-86172211  
  • 邮箱:syloong@126.com  
  • 地址:长春市净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博硕路1035号